“世界钨都”成色更足 ——大余推进有色金属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纪实

作者:      更新时间:2023年10月09日      字体:[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 

大余县曾经被誉为“世界钨都”,是世界钨业发祥地。全县钨资源储备和产量优势明显,累计查明钨资源储量为48.8万吨左右,占全市的33.6%,而矿床中伴生的锡、钼、铋、铜、铅、锌等多金属矿产,综合利用价值高。以钨为主的大余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独具特色。

近年来,大余县依托省级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以园区平台建设完善为基础,做优项目集群为引领,注重延链、强链、补链,推进有色金属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今年1月至8月,该县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13.57亿元,同比增长29.48%。

园区升级夯实产业平台

走进大余县钨精深加工产业园,宽敞的沥青大道两旁厂房林立,一辆辆运输车辆来回穿梭,金上精密、赣钨新材料等一批硬质合金刀钻具企业在这里安家落户。

“大余县钨精深加工产业园占地面积230亩,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可容纳50多家硬质合金企业‘拎包入驻’。”曾经参与产业园建设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大余拥有江西省唯一一家省级钨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为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大余县制定了《关于促进的实施意见》,成立了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攻坚工作小组,由县领导担任组长,高位推动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出台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投资达标、厂房租金、重点技改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不断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企业服务中心、公租房等配套设施,园区污水处理厂、重金属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目前,大余县工业园区总面积扩至1.5万亩,建成标准厂房近百万平米,先后建设了南安片区、新城片区工业园,形成了“一园两片”的工业发展格局。

招大引强打造全产业链

近日,总投资2.6亿元的品信新材料有限公司回收处理6000吨钨合金废料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工人来回穿梭忙碌,各大主体建筑已经初具雏形,呈现出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项目达产后,可形成年产2000吨半导体高纯钨条、1500吨钨基合金粉、1000吨钨铁的生产能力,实现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约10.65亿元,年度纳税额2600万元以上。

聚焦钨及有色金属、锂电新能源、微纳粉体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大余县组建了9个专业招商团和4个专业招商小分队,重点面向大湾区开展产业链招商。依托江西翔鹭钨业龙头带动,先后引进了金上精密、群泰新材料、东莞三特等10多家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企业,推动大余在钨全产业链基础上迈向中高端;依托盛源新材料引进了东腾锂业、中科锂业、希尔曼等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了锂矿——锂盐——溶解剂——锂电池——锂电池回收的完整产业链。

围绕打造矿业循环经济,大余县培育了东宏锡业、天盛金属、梅岭新材料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每年可从矿物废渣中“淘”回数亿元财富。全省第一本专业从事APT钨渣处置经营许可证的获批,一举解决了大余钨行业的钨渣处理难题。目前,大余县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企业有100多家。今年1至8月,大余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4%,位列全市第一。

人才引领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位于大余新华工业园区的江西盛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专业、规模最大的N-甲基吡咯烷酮生产商。“企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公司引进的在化工新材料领域耕耘二十余年的高级工程师方飞,他研发的‘一种N-甲基吡咯烷酮产品精制方法’为国内首创,已在公司二期、三期扩建项目中得到应用,不仅节约设备投资1400多万元,还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近4亿元。”公司负责人介绍。

大余县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激活创新链,以项目推动产才融合。依托中国科学院、省科院对口支援优势,大余县强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打造钨及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集散交易中心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人才集聚区。

瞄准省内发展空白,大余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新能源新材料中试基地,吸引了清华大学博士团队、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专家团队、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团队共9名高层次人才携项目来余中试。与江西理工大学共建的赣州市钨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大余县硬质合金产业园正式运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悦安新材料成为赣州市第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获国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首批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目前,大余县引育各领域人才1161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9人;建有市级以上人才平台载体33家;10余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15个校企合作平台,成功实现24个项目就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