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科普】土壤和水中硒的分布与形态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9日 17:06:14

硒在地球自然环境中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分布极其不均并呈“点状分布”。我国从东北向西南形成一条明显的带状缺硒区域,涉及约 15 个省(市)和自治区,同时我国也已发现两个天然富硒区,分别位于湖北恩施和陕西安康。因此我国硒自然环境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

土壤中硒主要来自岩石风化,再经过农作物生物转移到动植物中去经过食物链传导被人体吸收利用。土壤中硒的形态主要包括元素态硒、硒化物、亚硒酸盐、硒酸盐、有机态硒以及挥发态硒。其中,亚硒酸盐易溶于水,是土壤中硒的主要赋存形态,也是植物可利用的主要形态,广泛存在于温带湿润森林或草地、中性和酸性土壤中。硒酸盐在自然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下含量很少,故其植物有效利用量也十分有限。有机态硒在土壤全硒含量中通常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主要来自生物体的分解及其合成产物,含量与有机质多少有关,也是土壤有效硒的来源之一。

水是地球上硒存在和迁移的主要场所,水体中的硒主要来自对岩石风化物中硒的萃取、对土壤的淋溶、对大气降雨降尘的接收、生物体的腐解以及工农业的硒排放。这部分硒可以进入沉积物或形成沉积岩,也可为动植物和微生物所吸收利用并进入食物链。水体中的硒主要以溶解态无机硒、溶解态有机硒和颗粒态有机硒等三种形态存在。

谭见安等根据硒含量分布,结合生物地球化学,对生态景观硒界限值做了分类,见表一。研究表明硒含量分级在缺乏和边缘部分区域生活的人群会出现亚健康状况,这也是环境硒含量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硒摄入量的直接证据。